1. <li id="ounpy"><acronym id="ounpy"></acronym></li>
    1. <rp id="ounpy"></rp>
      1.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
        首頁>新聞中心>媒體聚焦
        媒體聚焦
        《農民日報》:為“中國糧倉”打造“中國芯”

        《農民日報》,10月8日:04版,綜合新聞


        為“中國糧倉”打造“中國芯”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讓中國的田野里種上更多河南種子,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上更多河南糧食”,映射著河南作為糧食生產大省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責任擔當。這背后,河南農業科研對糧食生產的科技支撐力量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選育“鄭麥366”“鄭麥7698”“豫花37號”等突破性糧油作物新品種,培養以張新友院士、許為鋼院士等為代表的科技領軍人才,打造正陽花生、蘭考蜜瓜、平輿芝麻、延津強筋小麥等全國知名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省部級創新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需求,立足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這一戰略規劃,加強技術攻關,培養領軍人才,智造種業“芯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書寫了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 ?br>

                強化科技創新,培育突破性“芯”品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河南省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種子”給力,功不可沒。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始終聚焦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將種業科技創新放在核心地位,在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的遺傳育種領域積淀了雄厚的實力,花生遠緣雜交育種、芝麻基因組學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十年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共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5項、省重大專項2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4項、獲得省科技獎勵一等獎10項,選育并通過省級以上審(鑒)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213個,其中國審品種31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授權150余件……為把糧食安全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穩,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奮力推進種業創新,河南種子正乘勢而上。
          在小麥新品種選育方面,育成的“鄭麥7698”,高產優質強筋,實現了高產與優質的協調提升,解決了優質強筋品種產量水平普遍低于高產品種的難題,成為農業農村部推薦的主導品種和2016-2018年推廣面積超1000萬畝的全國三大優質小麥品種之一?!班嶜?66”集優質、高產及優良農藝性狀于一體,品質達到了國標強筋小麥品質標準,產量屢創大面積優質小麥生產高產紀錄,綜合性能指標居國內領先水平?!班嶜?79”和“鄭麥1860”上榜農業農村部2022年糧油生產主導品種,收獲面積位列2022年河南省小麥前兩位,在黃淮麥區表現亮眼,不斷刷新當地高產紀錄。
          花生新品種選育聚焦高油酸花生育種技術創新及新種質創制,相繼開發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ASPCR-MP和KASP分子標記,選育出“豫花37號”“豫花65號”“豫花76號”“DF05”四個高油酸花生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其中,“豫花37號”成為我國目前年種植面積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種,并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糧油生產主導品種,對河南花生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堅持人才強院,培育種業“芯”人才

          種業振興根本靠科技,提升育種科技的關鍵是人才。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認真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聚焦服務農業主戰場,堅持在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實踐中發現人才、鍛煉人才、成就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質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先后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原學者7人,140余人次獲得國家和省級人才稱號;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擁有首席科學家2人、崗位科學家21人;高層次人才密度位居全國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前列。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新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小麥育種聯合攻關首席專家許為鋼,中原學者、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海洋,中原學者、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雷振生等為代表的一批科研領軍人才在解決重大產業技術問題的創新實踐中脫穎而出。許為鋼院士帶領的小麥育種團隊,先后解決了黃淮南部麥區強筋小麥品種缺乏、產量水平偏低和綜合抗性差等重大產業技術問題,選育出“鄭麥9023”“鄭麥7698”等優質高產小麥品種,推動了河南優質小麥產業快速發展;張新友院士帶領的花生育種團隊,相繼解決了花生品種因生長期長與小麥爭地的矛盾、品種含油量低、遠緣雜交不親和限制優異野生種質利用等重大產業技術問題,培育出“豫花”“遠雜”系列花生新品種50多個,推動河南成為全國花生第一生產大省,產量超過全國的1/3;張改平院士帶領的動物免疫學團隊,率先建立了動物疫病和違禁藥物快速檢測技術體系,為我國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加快成果轉化,引領產業“芯”發展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狈N子從實驗室走向農戶,要經歷育繁推三個階段。育是核心,繁和推是關鍵,串珠成鏈實現育繁推一體化,河南種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步子正“大步流星”走向前。
          長期以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致力于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解決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常年選派300余名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組織實施了“125”科技興農示范工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精品工程、“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院縣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推廣專項,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技術保障。十年來,累計在河南省72個縣區建立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示范基地550多個,推廣新品種83個、新技術新產品179項,對接服務2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10多家,培訓農業技術骨干和農民10萬人次以上,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近千萬畝,引領支撐了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的快速發展。
          積極探索支撐農業農村發展的科技服務模式,打造了正陽花生、蘭考蜜瓜、平輿芝麻、延津強筋小麥等一批叫響全國的區域公用品牌,其中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達到120多億元,蘭考蜜瓜成為北京新發地的熱銷產品,延津強筋小麥贏得了“中國第一麥”的美譽,走出了一條以科技提升品質、以品質鑄就品牌、以品牌帶動產業發展的科技興農之路;培育了全國種業龍頭企業——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積極推進北交所上市工作。
          

                  建設一流平臺,打造科研“芯”高地

          為推動河南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打造服務國家戰略、代表國家水平的種業科技力量,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持續發力,始終沖鋒在“加快種業振興,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最前沿。
          十年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牽頭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花生遺傳改良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黃淮海油料作物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50余個;在海南省高標準建設的1060畝南繁試驗基地已經投入使用;位于新鄉平原示范區占地5756畝的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科研設施正在不斷改善,日后將為全院的種業科技創新提供一流的平臺保障。
          2018年9月經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組建的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是我國首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致力于解決生物育種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打造種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為全球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我國種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為進一步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助力打造種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河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的基礎上,整合全省種業科技資源和力量,組建農業領域第一家省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并于2021年9月23日掛牌運行。實驗室肩負著支撐“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職責,標志著河南省在打造國家創新高地、搭建一流創新平臺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目前,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已在“中原農谷”建成了4150畝高標準試驗田和6.9萬平方米科研及服務保障設施,神農種業實驗室入駐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實現兩大平臺的深度融合與“共建共享”,共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河南貢獻。
          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河南的影響舉足輕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正在錨定“兩個確?!?、實施“十大戰略”的征程中奮勇爭先。


        一级北道无码本道无码本道
        1. <li id="ounpy"><acronym id="ounpy"></acronym></li>
          1. <rp id="ounpy"></rp>